不能读取语音阅读器
信息名称
对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第0799号代表建议的再次答复
索取号
发布机构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文件编号
公开类别
主动公开
发布日期
2019-11-08
记录形式
文本
载体类型
纸质
信息内容

我局收到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第0799号代表建议“关于推进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几点建议”,办理结果为采纳解决,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垃圾分类有利于资源回收利用,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意义重大,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2018年本市先后发布了《关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实施方案》、《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2019年1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发布,标志着上海市垃圾分类迈入法治化新阶段。2019年2月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全市动员大会隆重召开,市委书记李强强调上海要打赢打好生活垃圾分类的攻坚战、持久战。目前全市上下正在全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同时依然存在您说的部分问题,如分类效能有待不足、宣传培训有待强化、激励机制有待加强等。同时根据您的建议,本市将进一步做好如下工作。

 一、完善单位垃圾分类制度,建立长效机制

本市自推行垃圾分类以来,就注重发挥单位垃圾分类示范引领作用,2017年3月本市发布《上海市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施方案》,提出2017年起全面实施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2018年市委宣传部、市机管局、市绿化市容局、市教委等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明确2018年底前,全市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达标率100%。2019年1月正式发布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对单位垃圾分类要做出明确要求,单位未将生活垃圾分别投放至相应收集容器的,由城管执法部门责令立即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同时要求有关部门根据《上海市社会信用条例》相关规定,将单位和个人违反生活垃圾管理规定的信息归集到本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并依法对失信主体采取惩戒措施。 同时本市也鼓励单位通过配置就地减量型、资源化利用设备,降低企业生活垃圾排放量。在可降解垃圾袋的使用方面,鼓励企业使用合适的技术和垃圾袋,解决当前湿垃圾处理和可降解垃圾袋不匹配现象。鼓励各类企业开展技术研发,通过视频监控、AI智能识别、区位游戏等技术和方式,提高员工和市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促进习惯养成。

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在推进垃圾分类的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通过宣传引导单位参与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因此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工作。一是坚持党建引领。落实好单位所在辖区街镇党委、政府属地责任,发挥单位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用好在职党员双报到制度,打造单位党组织、物业企业、志愿者、社会组织“多位一体”协同推进模式。二是全社会普及分类知识。扩大《条例》的普及率、知晓率,深入开展垃圾分类“七进”活动(“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医院、进楼宇、进公园、进景区”)。三是全方位开展《条例》普法宣讲。全市培养宣讲师2000名以上,集中培训300场次、培训10万人次;依托党员干部现代远教平台,开展在线普法宣讲;完成物业管理、旅游旅馆、餐饮烹饪等行业培训。四是全覆盖推进宣传动员。组织中央在沪及本市主要媒体开展系列新闻宣传报道;组建10支区级志愿者队伍,覆盖5800个居(村)委,坚持以入户宣传、面对面告知的形式,做好800余万居民的宣传。

三、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单位参与

(一)推进基础信息库建设 按照“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要求,将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要求与信息技术应用相融合,定期采集更新分类设施配备、餐厨垃圾就地资源化项目、电子废弃物收处等数据信息。在此基础上,依托大数据管理,不断细化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单位生活垃圾分类标准,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二)实施垃圾源头减量工程 依托节约型机关建设和能效领跑者创建活动,以推进绿色办公为核心,分类实施垃圾源头减量化。积极推进无纸化办公,减少一次性产品的采购和使用,鼓励采购再生资源制品。各公共机构要加大宣传动员力度,鼓励第三方回收服务参与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本单位可回收物分类回收,实现可回收物分类回收量持续上升,目前应用人脸识别、二维码系统的垃圾分类智能交投设备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居住区和单位。 (三)试点餐厨垃圾就地资源化项目 “十三五”期间,全市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因地制宜地试点提高末端资源化利用能力,全市党政机关餐厨垃圾就地资源化试点项目不少于20个,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单位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就地资源化利用比率。同时要求新建农贸市场、标准化菜场的,应当按照标准同步配置湿垃圾就地处理设施。已建成的农贸市场、标准化菜场湿垃圾产生量达到一定规模的,应当按照标准配置湿垃圾就地处理设施。鼓励产生湿垃圾的其他单位配置湿垃圾就地处理设施。

其他本市也在探索单位绿色账户激励机制,通过按照生活垃圾分类达标与否的标准,建立差别化单位生活垃圾收费制度,引导单位加大分类管理力度;在可回收物体系建设方面,鼓励社会企业参与,提高循环经济的市场动能,未来将进一步探索基金制度等,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后续产业链。